在他之前,“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向士族妥协换取皇位支持”这种明显经不起推敲的说法,只存在于专业的史学界。产生这种说法,主要是我国一些史学大家走入“集团阴谋论”误区导致的,在一定时间内研究历史非黑即白,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解析历史造成的。而这种不靠谱的说法,早就被史学界纠正了,你看我随便截得武沐教授的一篇文章,发表于1999年。
但是,没想到百家讲坛兴起后,易中天堂而皇之的当着全国观众讲出了这个观点,结果就造成了许多历史爱好者,无论翻没翻过史料,认没认真研究,全部张口就来,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妥协换皇位的产物,论调全是“妥协论”。记得当时易中天还在百家上讲出了,“蜀国压制士族,最先灭亡,魏国妥协,所以第二个灭亡,吴国本土化建国,所以最后灭亡”这种只要读历史就知道不靠谱的论调。
遗毒很深啊
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
针对我评论里这哥们说的话,我现在反驳,之所以没在评论里回复他,是因为一句两句说不清楚。在这里反驳也可以更好的阐释,为什么妥协论站不住脚。
首先历史学的一个结论或者论调,要想一条反例找不出,其实是很难的。但一个学说,要是被找出太多反例,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。妥协论为什么站不住脚呢?就是因为仔细翻翻史书,反例太多了嘛。
士族有个标签,叫累世做官。有的历史学家甚至加了一条,累世两千石。所以,士族,跟出仕是紧密联系的。本质上,士族是给皇帝打工的,因为治国当用知识分子。要知道那可是识字就很了不起的东汉魏晋时代。偶尔出个像何进那样的屠户大将军当权臣还可以,但是全国公务员不可能都是文盲吧?而士族作为控制文化届的人群,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。牛吗?牛。但是,是不是牛到可以左右朝局了呢?当然不是。
东汉末年,两次禁锢案(全名打出来怕审核不过),不就是因为士人要搞小团体,然后被表面上是宦官、实际上是皇帝一纸诏书就给掀翻在地了么?你垄断文化届又怎么样,你在皇权面前,你算什么呢?士族真的无法挑战皇权吗?当然可以,那是后世东晋,这个后面说。所以,士族本身就是个给皇帝打工的阶层,历来兴衰都离不开皇帝的“赏识”。汉末冠族之首,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,赖以骄傲的标签是什么啊?四世三公。我以当首席公务员为荣!汉末直到西晋,士族真没强到需要皇权妥协的地步。
上面贴图里这哥们言之凿凿说,历史唯物,潮流不可逆,不知这哥们是不是对唯物主义有什么误解。讲道理之前,你得摆事实吧?曹魏和蜀汉做什么了,就被你称为是逆天而行?曹魏、蜀汉压制士族了?没曹操,颍川士族能进入权力核心?话说,当初刘备犹豫要不要称帝,而最积极劝刘备称帝、争着当季汉开国功臣的不就是那群蜀中士族吗?
这就引出了“妥协论”站不住脚的本质:曹丕,甚至日后的司马家,弱到要向士族妥协换天下了吗?当然没有。直到五马渡江建立东晋为止,士族都是依附皇权的存在。
先说曹魏。曹操迎汉献帝,是建安元年(196年)。曹操死时候是建安二十五年。整整二十五年。这二十五年中,有几个关键节点,建安十七年,曹操“参拜不名,剑履上殿”如萧何故事。建安十八年,封魏公,建立魏公国,都邺城。在这之前,复九州之制,这就让魏国封地冀州拥有了十郡,同时置魏国百官,从丞相、大将军应有尽有。二十一年,封魏王。奏事不称臣,受诏不拜,以天子旒冕、车服、旌旗、礼乐郊祀天地,出入得称警跸,宗庙、祖、腊皆如汉制,国都邺城。建安二十一年,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,乘金根车,驾六马,设五时副车,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。
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一年,曹操已经具备篡位条件了。此时,汉庭的大臣基本上完成了从汉臣到魏臣的转变。历史上,已经称王、外加天子礼仪的权臣,不篡位是不可能的。曹操也许不想自己篡位,但要说他连周文王都不想当,那就纯粹是开玩笑。而曹操逝世是建安二十五年。从迎天子到逝世,二十五年间,曹操东征西讨,一统北方。朝廷内部,不是没有反对曹操的势力,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五年,反对者强如荀彧,都已经被肉体消灭了。剩下的,全是靠亲附曹氏而发达的臣子。这里再提一次被夸大的士族,对于王者而言,士族能用就用,不能用就杀,因为想当官、想递进的士族有的是。曹操杀得士族还少吗?杨修,四世三公嫡流,说杀就杀。孔融,圣人之后,说杀就杀。荀彧。。。再好的朋友也抵不住志不同道不合。
而曹丕也不是个毫无班底的储君。曹丕之前就接受历练,他与曹植争世子的时候,也是各有班底的。刨除那些手掌兵权的曹氏宗族,曹丕最初名的班底就是曹丕四友,这其中就有司马懿、陈群。曹操如此强势,曹丕也不是孬种,兵权尽在曹氏,大臣被清洗的全是魏臣,这时候身为老板的曹丕为了篡魏要向自己员工妥协?这帮臣子不赶紧逼着曹丕黄袍加身就不错了。易中天品三国也很有趣,易中天是曹粉路人皆知,把曹操描述的很强,但是既然很强,强了二十五年,强到都用天子礼仪了,结果他的儿子需要向自己的员工妥协换皇位,这不是开玩笑呢吗?
妥协论的另一核心就是,九品中正能让士族垄断官场。我们首先说,九品中正具体什么时候实行,是不是陈群首先提出的都有争议。这里我们姑且当做陈群是第一个官方正式提出的。陈群,出自颍川陈氏,是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、大鸿胪陈纪之子。陈寔以人品、学识闻名天下,与钟皓(钟繇的爷爷,钟会的太爷爷)、荀淑(荀彧的爷爷)、韩韶合称为“颍川四长”。要知道,陈寔本来是出身寒微的,但是他有名声后,他的儿子就可以做到九卿之一的大鸿胪。其实这就是举察制容易产生的现象,垄断。因为靠大家互相推荐,只会导致圈子越来越小,熟人推荐熟人。翻开晋书,世为著姓的比比皆是。西晋初年,九品中正是一个才实行了多少年的制度,能让这些人世为著姓?要说垄断,之前举察制就能办到的事情,陈群犯得着特意提一个九品中正保证士族垄断吗?陈群提出九品中正,是结合现实对举察制的规范与修改。九品中正和举察,本质上都是一种推荐征辟,只不过推荐权变得规范了。因为陈群他们是从汉末过来的,汉末最流行什么?民间互给好评点赞。最典型也是最出名的,汝南郡人许劭兄弟的月旦评嘛。这种民间互评当时到了什么地步呢?只要获得好评,就会立刻声名鹊起,成为全国知识分子的偶像,因此很多知识分子投机取巧,不再注重学问,而是一味结交攀附士人,沽名钓誉的养名。所以,九品中正将推荐权从地方拿回中央,并且规范化了。而且特意还规定,不光看家世,还要看品德、才华。至于后来发展成了不看品德,只看家世,其原因和举察制的堕落也差不多,但不可否认九品中正最早就是本着改良举察制弊端去的。另外,直到东晋灭亡,士族新出门户还是很多的,这里面不光有制度原因,还有很多其他原因。比如政治站队、家族寿命等原因,很复杂,这里不赘述。
所以,如果说是为了垄断官位,此时已经位列魏国三公之一,家族三代积累,既有高官,又有实权的陈群,(看看陈群儿子陈泰的发展轨迹,陈家只要不站错队,是不太可能没落的)陈群是真没必要提出一个新制度垄断官位的。而说提出九品中正,是为士族这一个阶层,那把陈群看的也太高大了,简直是把陈群看成士族阶层的先锋队啊。士族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,这个我后面讲司马家时候会有阐述。看看真正想世代垄断官场的人是怎么做的,后世清河崔氏的崔浩给北魏皇帝出的主意是什么?大整流品,明辨姓族。也就是明辨士族的品级高低,法律上就规定那几家士族出身就是高贵。看到了么?这才是真正想垄断官位该有的样子。陈群的九品中正,还是算了吧。
再说说司马家。司马家需要妥协吗?需要,但不是向士族,而是向功臣集团,所以司马家的妥协跟九品中正更是不沾边,更谈不上像这位哥们所说的司马家顺应潮流,给士族历史名份之类的。要论名份,东汉时期就有了,吴国也有,不还是灭了吗(PS:司马家怎么起来的,除了才华外,司马防推荐过一个有为青年为洛阳北部尉,这个青年叫曹操,是个士人瞧不起的宦官之后、买的太尉之后,恩恩)。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,是司马懿以三朝元老身份,率领蒋济、陈泰等曹魏功勋士族以拨乱反正的姿态进行的。这些士族不满曹爽专权而已,但曹爽也有一群士族支持啊。所以,再次申明,士族不是铁板一块的一个什么阶级或者party,没有,也不可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。司马懿成功后,背信弃义杀死曹爽,曹魏士族是大为震惊的。尤其是蒋济、陈泰,当初可是为曹爽作保的。而且大部分朝臣也认为,大将军曹真怎么能绝后呢?所以,司马懿杀曹爽,是强压着反对进行的。这之后,原本很多支持司马懿的士族也就开始反对司马家了。王凌淮南第一叛,蒋济、陈泰郁郁而终,许允在司马懿死后想搞政变,换同样是名士的夏侯玄当大将军。而司马家将这些造反的士族,全部要么杀掉,要么流放。
而从高平凌政变直到司马昭为晋王为止,司马家用了十五年时间,去将魏臣转化为晋臣。这个时间,相较于曹操曹丕父子太短了,而且曹氏是白手起家,名为篡位实为开创。司马家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,篡夺胜利果实,无论威望还是军功,都差太多。很多曹魏大臣,家世都比司马家好,如何将同僚转变为臣子,司马家面对的问题远远比曹家多。因此,司马家也更狠,反对的就杀,支持的就发糖。这不叫妥协,是威逼站队罢了。而我之前为什么说司马炎向功臣妥协了呢?因为司马炎跟弟弟司马攸争世子位,争赢了后还没建立自己班底,他爹司马昭就突然死了,他篡位完全是靠他爷爷大伯和爹留下的功臣集团。看看西晋开国十一公爵就看出来了,除了郑冲、王祥这俩凑数的,其余都是三马留下的老人,基本上都是司马炎叔叔和爷爷辈。我为什么没说司马炎是向功臣妥协而不是士族呢?因为这功臣名单中,要么根本不是士族出身(比如石苞,未来首富石崇的父亲),要么都是最早投靠司马家族的原曹魏官二代们。而真正世为著姓的士族,其实混的并不好。比如杜预,京兆杜氏,世为大姓。杜预大才,还是司马家姻亲,灭吴主力,这种文武双全的,放历朝历代都该位列宰辅,但是杜预一生没在中央当宰辅,灭吴后更是远离朝堂,时不时还得给朝堂大官们送礼,防止被构陷。所以,士族有时候真的没那么强的。而西晋功臣名单中还有靠出卖曹髦,获得司马昭赏识的王沈。再次说明,此时的士族想发达,更多的还是靠和统治者的亲密,来维持家门不坠。
说了这么多,总结起来两点,一,士族没那么强,需要曹丕去用制度妥协去换皇位。二,陈群本身已经够强,于公于私没必要提出个九品中正制,为了他的阶级去争取利益。更何况,九品中正制本身也不是为了士族垄断而设立的。
最后说说,什么情况下,当权者会妥协。所谓妥协,就是有利益关系,需要以利益换利益嘛。所以,皇帝需要有求于人,只能说当时皇权很弱。没错,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这么弱。弱到了既无军队,也无声望,刚过江时候,江东本土士族根本就不理他,江东士族是想有一个孙策似的人物统领他们,司马睿很明显在江东士族眼里太弱了。司马睿没办法了,靠琅琊王氏的王导这种侨姓士族跟本土士族对抗。所以,王导之于司马睿,不像是臣下,更像是原始合伙人。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绝非虚言。这也是为什么,东晋一朝,大部分时期评定一个侨姓士族地位时候,会考虑过江的早晚。因为越早,越是东晋政权的合伙人啊。这就导致了东晋成为了门阀政治。门阀历朝皆有,但门阀政治独此一朝。真的是皇权弱到了一定程度,才会出现门阀轮流执政的这种现象。东晋一朝,到了第九位皇帝,才收回了实权。东晋门阀政治太长了,解释起来太多,改日再解释吧。最后说一句,进入南朝后,皇权复苏,士族又变成了依附皇权的存在。南朝皇帝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位置高但是没实权的职位,专门给这些高门侨姓士族,而让寒门掌机要。皇权强,臣子就弱,这是必然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些人吧,比如我评论区里面的那个Micheal,真是不看史书,完了什么都敢说,也不知道谁给的勇气。我再贴一篇我认为写的还算不错的论文,讲曹魏九品中正制和西晋九品中正制区别的。就当给大家分享篇论文吧。这篇论文写的不错。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博彩问答博彩问答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