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不可能是冒充汉室宗亲,因为刘备从来没说过自己是汉室宗亲。刘先主一直自称自己是“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”,这是在东汉末年根本就不是汉室宗亲。
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,但中间是断了的。光武帝刘秀再造汉朝,虽然在法统上还是宣称自己是西汉的继承人,但在宗室祭祀上面,还是比较拧巴的。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发,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刘秀是从自己追溯上去,上溯四代,到刘发的儿子刘买;接在高祖、文景、武帝几位皇帝之后。西汉剩下的皇帝要不要祭祀,这在当时还形成了巨大的政治风波。
所以东汉的汉室宗亲,就是指的刘秀这一只;在这个范围的,由宗正管理,有相应的政治待遇。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,根本就不是刘秀这一只的后代,毫无疑问不属于汉室宗亲的范畴,也没有政治待遇;对此,东汉时候的人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误解。实际上,在西汉中期,刘邦的后代就达到十余万了,东汉末年怕不是有上百万;宗正根本就不可能管过来,只管近支不管远支,也是务实的做法。而刘备不过是这百万人中的一个,在当时没有什么稀奇的。
那为啥刘备要这么说呢?还不是因为实在是没有背景。东汉的时候门阀已经初步形成了,出身很重要,袁绍一开口就是“汝南袁氏”,“四世三公”;杨彪“弘农杨氏”“五世三公”;一看就是“郡望”,妥妥的大门阀。曹操“中常侍曹腾之孙”、“太尉曹嵩之子”“曹参后人”,这一看就是掌权的。刘备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出身,只好报上自己的祖宗,这在当时只能说明刘备是个“草根”。
到了罗贯中的年代,这个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,所以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要特地加上汉献帝和刘备认亲这个环节,献帝尊称刘备为皇叔。这就是官方认证,把刘备加到宗室的名单里面,就算是进了近支,有政治待遇,在极端情况下有继承皇位的法统了。
为什么要这么写,还不是因为刘备最后称帝在法统上不是很清晰,以至于在当时就收到了质疑。在曹丕谋权篡位之后,刘备封锁消息,假称汉献帝已经死了;然后就用刘秀的方式,改宗称帝,这种做法就是重开一系,要不要续上献帝的法统,还两说呢。但献帝没死,还把皇帝禅让给了曹魏;那这个法统就要说到说到了;刘备的这个行为在道理上是有谋权篡位的嫌疑的。所以在当时,支持曹魏是正统的说法要多一点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尊刘抑曹,在这种“大是大非”面前,那是决不能出问题的,在罗贯中那个时代,这妥妥的是“政治正确”,甚至是最高级别的“正确”。为了让刘备的形象更加正面,就需要打补丁,通过让献帝将刘备补录到宗室名单里面,这个事就算圆过来了。
我们后来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,大多是从《三国演义》带来的主观印象。
皇帝嘛,兵强马壮者为之;刘备或者诸葛亮要是完成统一,那刘备不是宗亲也是宗亲,那是要称祖的。可惜先主的事业半道崩殂;完成统一的司马晋又需要尊曹魏,那是宗亲也都不是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9月6日增加------------------
我发现评论区对两汉宗正、宗正管理职能争议较大,补充一下
1、在两汉直到魏晋南北朝,宗正都没有说一定要宗室担任,汉和晋都有外姓担任宗正的例子。
2、宗正的职能是“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,及诸宗室亲属远近,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。若有犯法当髡者,先上宗正,由宗正上报后执行。”可以从职责中看出,宗正也不是所有刘邦血统的后代都管,主要集中在诸侯王、及和诸侯王有关诸宗室的血统,以及帮诸侯王收税,负责给诸侯王发工资。再有就是审理上述人员的犯案。
3、1971年发现的“甘谷汉简”,对东汉宗室的情况说的比较清楚。对于宗室,“不得理司”也就是不能从政;居国界、不得游客,也就是只能待在封国,不能外出。该简还提到,五服以外的宗室犯案,就由郡国自行审理,不用上报宗正。
4、所以在东汉,刘邦的子孙大概分成三块,一块是远支,也就是不是刘秀这一支的刘邦子孙;一个是刘秀的直系,但是在帝系和诸侯王的五服以内;第三个就是虽然是刘秀的直系,但是已经出了帝系和诸侯王的五服。其中二、三是宗正管理的对象,区别是二享受政治和经济待遇,三不享受待遇,只有限制,一的情况我们后续详细说。
5、造成这个局面的,主要就是刘秀。刘秀这个人非常重视血统,在其成就帝位后,并没有大封刘姓,其在位期间所封的诸侯王,全是他的五服以内的近亲,没有远支。这就造成了东汉出现了刘秀的近支,和其他刘姓的远支之分。在两汉,受到七国之乱的影响,对于诸侯王的限制是非常多的,到了东汉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;并且每一任皇帝登基之后,除了例行会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侯王之外,也会找借口清理自己的叔伯辈,将他们降为侯爵。宗正就是皇帝用来管理、限制、圈养他的近亲的。
6、对于一、三,也就是远支和五服以外的近支,虽然他们已经没有政治地位,也没有经济特权,在东汉的汉恒帝之前,都是限制使用的;尤其是不得担任政府高管(三公九卿),在桓帝之前,一共也就十来个刘姓担任三公九卿。
汉桓帝时期,由于桓帝通过宦官诛杀了外戚梁冀,并且破天荒的对宦官封侯筹功,被文官集团集体抵制,从而形成党锢之变。但朝廷还是需要人来做官的,由是汉桓帝启用了之前被限制,不收重视的远支刘姓和五服之外的近支刘姓。
比如刘宠(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),先后担任司空、司徒、太尉,可谓桓帝肱股之臣;他的侄子刘岱(兖州刺史)、刘繇(扬州牧)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诸侯。
刘茂(汉宣帝的后代)官至司空,因同情党锢被免职。
刘宽(刘邦第十五世孙),这位是东汉名臣,桓帝的顾命大臣,辅佐桓、灵两代,功勋卓著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爹刘崎在桓帝之前的顺帝时期就担任司徒,在当时还是比较稀奇。
刘郃(这位是东汉河间王的子弟,河间王是刘秀封的,到了恒帝时期早出五服)灵帝的时候官至司徒。
刘虞(这个就厉害了,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,此人是废太子,也出了五服)灵帝时期的名臣,官至太尉、幽州牧。
刘陶(西汉淮南厉王刘长次子济北贞王刘勃之后)灵帝时期有名的谏臣,因预判到张角的危害被提拔为尚书令。
刘焉(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)灵帝时期的宗正、太常、益州牧。话说刘表也是西汉鲁恭王之后。
在桓灵时期,政府高层基本保持有一位刘姓的高官,但上面的出身可以看出,基本都是前文中的一,也就是远支,只有刘郃和刘虞两位是五服外的近支。对于五服内的近支,哪怕是到献帝时期,依然是限制使用。陈王刘宠,本人武力爆表,又有高祖之风,在讨董卓时期聚众十万,自号辅汉大将军,但没有人认可,最终被已经称帝的袁术害死。可见当时对诸侯王和近支的提防已经深入骨髓。
对于像刘备这样的原支刘姓,在灵帝时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,没有优待也没有限制,正常做官。宗正既不会给他发钱,也不会审理他的案件。这算哪门子“汉室宗亲”?
2切莫因小钱而放弃胡牌,切莫因大牌而放弃听牌,切莫因赢钱而骄傲,切莫因输钱而发脾气,说脏话,乱了方寸。